首页 言情 逆流年代: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

第二十五章 出发

  “我让你三叔,还有天立和你一起去,路上也好有个照应。”

   这会儿已经夜里九点钟了,农村到了这个时间,家家户户早就睡下了。

   现在出发的话,天亮前就能到海城市里。

   “行!”

   天立是李学庆的亲侄子,和李天明同岁,从小就没了父母,是李学庆两口子一手带大的。

   其他人都被李学庆打发回家了。

   “天明,要是……不顺的话,鱼咱就不要了,人没事就行!”

   “叔!您放心,保证把天立全须全影的给您带回来!”

   李天明吃着饼子,就着咸菜疙瘩,填饱了肚子好赶路。

   “天明,走吗?”

   李学工又检查了一遍,确定都绑牢了,二十个大木盆摞在一起,不仔细点儿可不行。

   第一次送的不是很多,一个大木盆里差不多能有100斤,20个就是两千斤,这已经是大青马的极限了。

   亏得这辆马车是钢架的,要是木头的,压上去2000斤,半路就得散架。

   李天明把最后一口饼子扔嘴里。

   “出发!”

   说着跳上了马车,李学工坐在另一边,李天立骑着自行车在后面跟着。

   这趟要是顺利的话,到时候就和李学军商量,看看厂里以后能不能派辆卡车过来拉。

   用马车来回运太费事了。

   “天明,你再和我说说,你昨天到底是怎么和你大伯定的?”

   李学工还是不放心。

   这年头,无论干什么,首先得考虑会不会犯错误。

   脑袋上悬着无数道雷,谁也不知道哪一道劈下来,能把人给整死。

   在李学工看来,农民不老老实实地种地,居然做起了买卖,这就是大逆不道。

   李天明知道,要是不解释清楚的话,李学工能念叨一路,只能又原原本本地把事情说了一遍。

   “三叔,您想啊,要真是犯错误的事,我大伯能应下?”

   “这倒也是!”

   李学工说着,抱着肩膀,靠在身后摞起来的大木盆上,听着里面发出咣当的水声,虽然心里依旧不踏实,但还是充满了期待。

   “天明,你说这鱼……一斤能卖多少钱?”

   “差不多4毛钱!”

   昨天在李学军家里,李天明还真问过了。

   “多少?”

   李学工吃了一惊。

   “4毛钱,乖乖,县里的物资局过来收,一斤才给咱们两毛。”

   每年物资局收购鱼虾的价格,村支部都会贴出来。

   去年给的收购价就是两毛一斤,就这还比以前涨了两分钱呢。

   5000斤鱼,李家台子才能入账1000块钱,324户人家,每家到了年底才能分到3块钱。

   这也是为什么,乡亲们对于打渔都变得不积极的原因。

   辛苦大半个月,最后才分到这么一点儿,换做是谁能乐意。

   “天立,后面盯好了,千万可不敢散开!”

   骑着自行车,跟在后面的李天立忙应道:“叔,放心,我盯着呢!”

   就这么一路聊着,一路走,速度还不敢太快,一来怕路不好,把草绳颠折了,二来也担心大青马太劳累。

   经过宁固镇的时候,找了个地方,把大青马放开,吃了点儿草料,饮过水,歇了差不多一个钟头,才继续赶路。

   走走停停,刚到市里,就被拦下了。

   看着走近的警察,李学工吓得脸都白了。

   “天明,咋整?”

   李天明看到三叔的反应也是哭笑不得。

   “您别慌啊,咱们又不是干坏事的,等会儿我和警察说,您……”

   就李学工现在的模样,任谁看了都以为心里有鬼呢。

   吆喝着,把马车停到路边,李天明主动迎了上去。

   “同志!”

   警察对着李天明敬了个礼。

   “你们是干什么?”

   大半夜的赶着马车进城,谁见了都得问上一句,更何况是巡逻的警察。

   “您好,警察同志,我们是给海城钢铁厂送鱼的,这是我们的介绍信!”

   李天明也是突然想到这一节,昨天就让李学庆以李家台子村支部的名义,开了一封介绍信。

   这年头出门在外,手上要是不拿着介绍信,别说办事,想要住宿都没有招待所接收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